2011年3月6日星期日

http://besthop3.co.cc/g4e1b8

2008年2月10日星期日

听力课一直是iup的特色,从两岸对话开始,大家投入大量心力,人力,以及物力,陆续做了《实话实说》和《广播专题》。但是,在IUP,我们也一直在讨 论,听力课的意义是什么。其实,除了让学生通过听录音来获得文本,了解生词用法,听力课的基本教学模式跟主干课的合班课并无区别。 窃以为---所谓锻炼听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听中文”的技巧,让学生熟悉更多日常的听力内容。学生们在IUP习惯了老师字正腔圆,生词句型密布的语 言,到了文科楼外,一定会有迷失在北京的感觉。 IUP目前取消了很多学生的第三门辅助课,改为25分钟,每周四次的小单班。我想,这种形式,学生应该是很欢迎的,因为他们有机会单独跟老师讨论自己有 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被舍弃的是内容、品种丰富的辅助课,保留的是听力课呢? 我以为,辅助课被放弃是非常可惜的,而且,听力课只是单纯的听力化主干课,也没有最大化听力材料的价值
跟李耘讨论了一下,算是有一些共识,但是具体的操作方式还没有讨论成熟,就在这里随便一晒,请大家指教。
我的想法是,把听力课变成,阅读--听力--口语三位一体的综合语言能力训练课
首先,听力课常常解决不了的词汇太多的问题,可以有听前阅读来解决。 借由一篇短小的说明文章让学生了解听力内容中的背景知识和关键词语。有了这一层铺垫,学生可以更好的抓住听力内容的重点;
其次,在学生听录音的时候,把对词语句型的关注转变为,对中心内容的把握。我们对学生考察的重点,可以放在听对话者的关系,听对话者对同一个问题的意见 和态度,听话题的转化,听前后内容的关连上。比方说,两岸对话一开始,吃在中国里,就可以问学生“宋老师”和“张老师”是不是第一次见面,为什么。其实 这就要求学生真的能听出细节。这才是他们在真实语境中常会碰到的问题。
再次,学生听完主要录音内容以后,应该有一些辅助的听力材料。包括短的对话,一小段介绍,或者相关评论。这些材料可以从HSK的考题中获得。这些可以加 深学生的印象。
最后,作为巩固,学生应该自己完成一个录音作业,可以是采访,可以是报告,可以是表演,可以是演讲。

2007年12月11日星期二

关于"宁可"的教学
李璐

《现汉八百词》对"宁可"的解释是"比较利害得失之后选取一种做法",《实用现汉语法》中定义为"表示选择关系的格式",同时又说"'宁可'表示一种意愿"。

教学方案之一:

根据这样的说法,我们教学时给学生的解释是这样的――

这个句型用于选择,在两个都令人不太满意的选择中做出选择,比如:

骑车很累,可是开车会污染环境,你会选择哪一个?

――宁可骑车,也不要开车。

这种解释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很难让学生说出正确的"宁可…也"的句子;二是很难解释"我宁可死,也不嫁给他"这样的句子。

教学方案之二:

衣老师总结了一个表格(据说是某科学家同学总结出来的)――

优点

缺点

A

x

y

B

p

g

宁可 y A,宁可gB

宁可 y,也不 p/B;宁可g ,也不x/A

挺复杂的,举例说明――

在北京坐公共汽车太挤,骑摩托车太危险,你会怎么选择?

――我宁可挤公共汽车A,也不要骑摩托车 B /我宁可挤死y ,也不要骑摩托车B

――我宁可挤死y,也要坐公共汽车 A

――我宁可出车祸g,也要骑摩托车 B

不用把表格发给学生,但是可以把上述例子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区分"宁可…也不"和"宁可…也…"。同时把"宁可…也…"解释为:"宁可"后面的是你"要"做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把一个句型分成两个来解释,学生倒也可以接受,从而说出正确的"宁可…也…"的句子来。

但是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需要反思的地方在于:这个句型真的有必要把它分成两个句型来解释吗?"宁可"句型适用的语境究竟是"选择"还是"表示主观意愿"?

教学方案之三:

我们认为"宁可"句型其实着重表示一种态度,一种主观上"要做"还是"不要做"的态度,而"宁可"之后是做或不做需要付出的代价。基于以上认识,我调整了教学方案。

发给学生这样一张纸条――

选出你一定要做的事情――

做完今天的作业

跟你爱的人结婚

去非洲Africa旅行

选出你不愿意做的事情――

跟一个不喜欢的人出去旅行

向一个你恨的人屈服

为了得到机会,给老板送红包

让学生选择他们想做或不想做的事情,然后分析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引导学生使用句型说出正确的句子。最后还需要设计一个相对自然的语境,比如:

租房子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房子?

1、房子的舒适程度;2、房租;3 、周围环境;4、交通条件;5、位置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解决了问题,反正觉得心里有一个结打开了。

从这个句型的教学中,我很深地体会到语境的重要性,句型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单是一个正确的句子,而且是一个正确语境下的正确的句子。

上述思考其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特别感谢衣智萍、廖庆瑞、张丽、刘瑞、崔越各位老师!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在一次CLTA的年会上,周老师他们做了这样的一个Panel.下面是内容简介------
How to Integrate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in Instruction
Panel Chair: Chih-ping Chou
Classical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have often been regarded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 peculiar phenomenon that has occurred
in the field is that Classical Chinese, the most advanced course in an institution's curriculum,
is often taught with the least Chinese involved. A course entitled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Chinese is actually very similar to a course that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is panel will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struction and argue that
Modern Chinese is a continuity, not a discontinuity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us, the best
instructional language for teaching a Classical Chinese course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Chinese and not through English transl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struction in the USA.

Chih- Ping Chou, Princeton University
This paper will giv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Classical
Chinese instruction in the USA, which will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sections:
a) A brief history of the instru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USA.
b) A review of current available teaching materials.
c) What the best instructional language is in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Teaching Gramma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

Xia Liang, Washington University at St. Louis
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文言文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借助现代汉语和英文的注解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原著节选;二是结合文学作品的内容与背景材料,进行相关话题的课堂讨论。而要帮助学生读懂文言短文,除了指导学生掌握许多常用词的用法以外,还应结合文章的内容介绍和归纳文言的常见语法现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具体来讲,文言文课语法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名词以及数词活用为动词等。
2、常见虚词的用法举例:之、其、夫、然、焉、诸、而、则、者、所、也、于等等。
3、文言句法的特点:特殊语序,被动的表示法,判断句的形式,省略,等等。文言文语法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终是为读懂原文,提高阅读能力服务的。
在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举例说明法,即大量引用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归纳出某一类词、或者某一类句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该语法现象的理解。
其次是翻译练习法,即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是重复复习法,比如“之”字有多种用法,可以在学习新用法的同时,复习旧的用法。最后是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归纳、讲解和讨论某些语法现象和规律。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Classical Chinese Function Words
Yongping Zhu,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高年级的汉语教材大多是从报刊和文章中摘选而来, 在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见于现代口语中的文言虚词. 由于这些虚词在用法上和词义上往往和现代汉语的同类虚词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同, 如何理解并教授这些虚词是每一个教高年级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在高级汉语中常常出现的连词像"及", "以及" 和"及其" 跟现代汉语的连词在用法上和语义上有何不同, 进而从"及" 的语法化过程来探讨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本文认为出现在高级现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由于其言简义赅却表现力丰富, 有些语法作用非同类的现代汉语虚词可以替代, 故这些文言虚词虽死于现代汉语的口语里, 却活跃于报刊文章的书面语中. 了解了高级汉语中的文言虚词的特点, 我们便可以更好地设计教授方法.

The Combination of Classical and Modern Chinese in Language Teaching
Wei Wang, Princeton University
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 一方面在大量的固定形式中仍然存在着古代汉语的的表达方式,一方面人们在口语中也往往不能完全避免所谓书面语言的出现。事实上,我们的语言教材本身就体现着古今与雅俗的结合,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个特点不仅限于高年级教材,以普大为例,二年级就已经涉及到一定的书面用法。可以说,有些比较“古”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焕发着活力。
本文将以古汉语连词“而”为突破口,说明它和今天一些相应的连词并存的事实, 并讨论它们在搭配上、运用上的一些特色。学生的作文为本文的发现提供了有趣的依据。从学生习作的错误中我们正可以思考如何教授这类“老而不衰”的词语,如何既避免错误,又鼓励学生生动地使用中文。
***********************************************************************************
IUP以李恺老师为首,也总结出了不少文言文教学的经验之谈。杨可、海文、姚玮都有自己的起身感受,欢迎大家积极发言。另外作为《进阶文言文》的作者,想必陈怀萱老师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还请不吝赐教。

2007年12月8日星期六

凌老师 李恺老师
97级
王peng Georgetown University
海文 Yale University
晓申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曹秀梅
尚斗斗
王琦

99级
王秋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哈巍 UN
严蕾 Harvard
李戎 UC Berkeley

00级
曹雪 New York
赵霞 Los Angels
严共明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1级
董楠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2级
吴海平 UCSB
詹芳琼 Stanford
乌兰
魏鼐
饶丽宁
孙敬
史红宇 Phillips Academy Andover

03级
李莉 Yale
节大磊 UPenn
赵军 Brown

04级
李耘 Harvard

05级
程岚 Cornell
杨斌斌

06级
王苗苗 Harvard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先试试能不能发上去。过几天跟大家分享分享"宁可"。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李戎:
我觉得可以按照中国文学史的顺序,把唐诗宋词、白话小说到现代小说、当代小说,大概得做一个选择,挑出一些有阅读价值的选篇,按照统一制式制成分册装的课本,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从中选取。比如以前你教过的一些作品就可以利用起来。别的书里用过的文章,特别是有词汇表的,能借来一用就利用之。
当然也可以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进度,一个阶段提供可以读8个星期的篇目:比如读四大名著,可以每本选2-3回,结合创作背景,主要故事情节,以及各界评论、电影电视材料等,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再比如,新时期文学,可以在凌老师选编的基础上,再找一些更有价值的文章,做一个新时期文学系列。
我们的学期制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用一个学期来读一本书或者两三篇小说是不实际的,但是可以以长度为6000-1万字的小说为主,给学生提供一个管中窥豹的机会。

刘瑞:希望她不会介意,我擅自把她的邮件内容拿出来
“从前我自己上文学课的时候,通常是会每节课提前发给学生一些加了注音的重点生词,不过我不给他们解释,他们必须自己去查,比较难或者常用的会给一些例句,然后上课的时候请学生尽可能用那些词来复述故事的内容,剩下大约10-15分钟跟学生一起过一下生词。
不过总的感觉是,文学课的上法跟学生的程度和领悟力以及学习目的很有关系,有的学生可以多给他介绍一些文学上的词汇或者相关的评论,并请他写作一些相关的文章,但有的学生要比较偏重词汇和语法,总之,没有什么一定之规。
至于学习重点,我觉得首先当然还是语言,然后才是文学语言,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以及背景知识等等。
教学方面当然要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的办法我觉得可以精读和泛读,泛读部分请学生复述,以读懂大意,理解上下文以及作者写作意图为主,精读部分可以由老师选择经典段落,让学生了解汉语另外一种语言方式的特点,同时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增强语感,同时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
其次,也可以提高在阅读的同时加上写作,让学生一边学一边用。
至于课本,我觉得要是能自己编,当然非常好,可以选择一些好作品的片断,要是学生读后对某一个作家有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再去找完整的作品阅读。
另外,词汇表等等方面我觉得不必太仔细,只要有大致的背景介绍就可以。
不过具体做起来,因为个人的口味不同,所以选择的篇章不管怎么样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总的原则是有某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是公认的一流作家,让学生学过以后也比较有成就感。我想中国文学那么丰富,做到这一点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同时,因为很多文学作品都改编成了电视电影,所以文本教学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电影电视什么的,给他们加深印象,提高兴趣。另外,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清华的资源和大家的人脉,请一些作家、评论家来做讲座什么的。”

今天在梦璐的同学的博上看到了她对练习“毕竟”的分析,真得觉得很高兴。
转载如下:
今天教“毕竟”这个词。中国人自己用这个词当然没问题,但仔细想想就觉得说不清楚,尤其是对外国学生。
词典、语法书上是这样解释的:
毕竟——
“毕竟”后面的话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充分肯定重要的或正确的事实,暗含否定别人的不重要的或错误的结论。
这个解释就算是中国人也看不明白,何况是外国人?
所以我们的解释其实只有四个字:强调原因。
于是我问:
如果一个小孩子打破了东西,你会严厉地惩罚他吗?
小唐答:不,毕竟我会严厉地惩罚他。
我:这是你不惩罚他的原因吗?
小汤:哦!毕竟他是个孩子,所以我不会惩罚他。
我(窃喜):很好!你们都听说过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事,你能理解克林顿吗?
小唐(抢着说):能理解,毕竟他是个男人!
说完,这个土耳其小男生煞是得意地狡黠地看着我说:这是你想要的答案吧?
我(大笑):我还想要另外一个答案。要是你不能理解,这个句子应该怎么说?
小汤:我不能理解,他毕竟是个总统,不应该这样做。
我(兴奋):非常好!你们能原谅老师有发音错误吗?
小汤:不能,你毕竟是个汉语老师,不应该有错误。(惭愧,我的南方口音总被学生发现)
小唐:能原谅,毕竟老师也是人。
......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过程足以说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句型,那你就错了。
看看这个句子:“我没写作业,毕竟我不是个好学生”。
挺奇怪的句子,但是学生说,我不写作业是因为“我不是个好学生”,强调原因了。
问题在哪里?
其实我忽视了这句话:“暗含否定别人的不重要的或错误的结论”。
所以“毕竟”应该最常用在这样的语境下:
那孩子打破了你的杯子,你怎么不惩罚他?
(建议惩罚) ——毕竟他是个孩子。(反对,不同意惩罚)
你怎么能理解克林顿这样的人?
(不应该理解) ——他毕竟是个男人,犯这样的错误很正常。(否定这种看法,应该理解)
你怎么不写作业?
(应该写作业) ——*毕竟我不是个好学生。(坏学生就不应该写作业吗??)
毕竟我刚刚病好。/毕竟时间有限。(没写作业有正当的理由)




成功的大会,团结的大会:)